央视网消息: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近段时间,在重庆永川区,各大儿科门急诊数量处于高位,当地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做好儿童呼吸道疾病诊疗工作。
在重庆永川区人民医院,近期,儿科门急诊日均约800人次,其中70%以上为儿童呼吸道疾病。医院扩容病房、增加床位,开通儿童夜间门诊,方便患儿及时就医。
重庆永川区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负责人 王均: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应开尽开”,延长服务时间、增加周末门诊,组建12个团队下沉基层,帮扶2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呼吸道疾病诊治能力,多措并举加大儿科医疗服务供给,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儿科急诊急救服务能力。
呼吸道疾病高发 多举措应对儿科就诊高峰
当前,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时期。全国多地出现感冒、发烧、咳嗽等症状的人明显增加,尤其是很多孩子感染呼吸道疾病,不仅家长揪心,也让不少儿科医院诊疗服务量增加。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通知,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冬、春季呼吸道疾病健康服务有关工作,提出千方百计挖掘资源开展儿科诊疗服务,加强综合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等措施。
上午9点40分,在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医院南院区,儿科诊室门口候诊的患儿和家长开始多了起来。双桥医院是北京市的一家二级综合性医院,共设置27个临床科室,儿科的设置从建院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共有4名儿科医生,可以满足医院周边患儿的基本就医需求。
根据医院的监测数据,2023年9月份,医院儿科的日平均门诊量为74人,进入10月后,数据曲线明显上扬。
虽然近期就诊人数较日常翻了三四倍,但记者在这里看到,即使在患儿就诊的高峰时段,儿科诊室门口的候诊大屏上,等待人数也始终没有超过12人,患儿和家长基本在半小时内被分诊到两个诊室就诊。
为了应对2023年秋冬季的呼吸道疾病就诊高峰,减少就诊患者在医院的逗留时间,双桥医院对就诊流程进行了优化。
在挂号环节,门诊大厅动态调整人工挂号窗口数量,每天早上8时—下午5时,儿科挂号不限号,挂完号就可以到就诊室外等待就诊。
在诊室外,正在询问患儿病情的医务人员是医院特别为儿科门诊设置的专职医生助理。
患儿就诊前,医生就可以从医生助理那获取孩子的基本情况,经过问诊查体进行初步判断,患儿家长就可以拿着医生开具的化验检验项目,带孩子做进一步检查。这一环节,医院也进行了动态优化。
为了减少患者等待结果的时间,医院检验检测人员的数量也随需求动态调整。
除了在就医流程上进行优化,为应对呼吸道疾病的流行高峰,很多基层医院增加诊位,增开周末门诊。目前,双桥医院已经在南、北两个院区实行无假日门诊,而且两个院区配备同样的检验检测项目。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缓解医院就诊压力
为应对儿科候诊时间长、部分儿童专科医院超负荷的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已指导各地对外公布本地区可以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信息,方便患者就近就医。不久前,北京市朝阳区在健康朝阳公众号上发布了辖区提供儿科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清单,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其中之一,最近那里咨询儿科的电话也多了起来。
自从早上8时和同事交接班拿过办公电话后,孙丽一直没怎么闲着。这些天打来的电话,大多是咨询儿科的。
在对方咨询的同时,孙丽也对患儿的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和判断。
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了应对2023年冬天的呼吸道疾病就诊高峰,早在10月份就开始优化就诊流程,实行儿科无假日门诊。为了让社区患儿感染后早发现、早诊治,医务人员还充分利用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在微信群里为周边的居民答疑解惑。
微信群里的居民和医生彼此熟悉,平时居民有个头疼脑热就会在群里直接问药,长期以来双方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这份紧密的联系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2023年冬天,虽然多种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但并没有新的病原体出现。对医生们来说,这些呼吸道疾病是每年秋冬季都要应对的普通病症。对于轻症患儿的诊断治疗,不管是去专科医院还是留在社区就诊,差别并不大。
在社区设立医院门诊部 方便患儿就诊
为了方便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一些综合性医院还在社区设置了医院的门诊部,并长期派驻医生坐诊。
最近一段时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儿科医生任玉梅就在医院下设的郑州市普罗旺世社区医院坐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任玉梅:我们社区门诊常年就有1—2名专科医生在这里驻派,同时,根据今年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医院派出5—6名高年资的医生,基本上每天我们都有2—3名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在一起,共同维护基层诊疗。目前,社区实现和医院同步的诊疗流程,能做基本的血常规、支原体、流感,包括肺部超声影像学,完全可以帮助我们完成目前常见的流行病、传染性疾病、呼吸道疾病的初步诊疗。
中新网南平12月9日电 (叶国宝 张丽君)“福建省和南平市构建了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核心的协同治理新机制,为全国建设幸福河湖长效管理、推进流域整体治理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9日在福建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全域创建幸福河湖成果发布会上评价道。
福建南平市是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福建母亲河闽江源头,以及武夷山国家公园所在地。境内有大小河流700多条,人均水资源量11782立方米,是全国的5.61倍、福建省的3.46倍。
南平市延平区山水景色秀美。中新网记者 张丽君 摄
“近年来,南平市创设推广河湖长巡河交水制,先后成立百企千匠护河联盟、幸福河湖促进会等团队协会,形成了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南平市市长林建致辞中提供的数据表明,南平市成功创建非常健康河流12条,11条“环带”河流Ⅰ~Ⅱ类优质水质达100%,境内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Ⅰ~Ⅱ类优质水质比例98%,均居全省第一。
南平市河长制办公室主任黄旭晖从“山上管、水中治、全民护”三方面,介绍了南平市推进统筹治水、系统治水、全域治水的做法、成效。
南平“八山一水一分田”,治水必先防水土流失。该市推广“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常绿用材林为常绿彩化花化果化多功能景观林”的“三改”技术措施,今年来完成造林绿化15.1万亩、规模化花化、彩化、果化改造提升2.3万亩。
南平探索茶园梯壁斜孔套种麦冬技术,创建“一草一花一木”茶园水土流失防治新模式,茶园泥沙流失量总体下降45%以上。2018年以来,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完成治理面积209万亩,水土保持率从93%提升至93%,分别高于全国21.41个百分点、全省0.88个百分点。
南平市创建“巡河交水制”,填补上下游河长交接、前后任河长移交、跨流域河长协作的空白区。今年来,先后开展了富屯溪流域、建溪流域、麻阳溪小流域等巡河交水活动102次,实现县县交水、乡乡交水、村村交水,将河湖长制工作责任措施落实到“最后一米”。针对管河护河的重点领域和环节,常态化开展污染源排查整治,实现“一河一策一档”动态闭环管理。
今年来,南平市下发督办单137份,处理解决问题312个,有效提升河流水生态环境。完成水利部下发遥感图斑问题复核整改和省平台复核确认“四乱”问题整改,河湖“四乱”问题和省卫片图斑整治工作在第三季度省河长制考评中位列全省第一。
在“水美城市”“水美经济”建设中,南平市重点实施防洪排涝、市政生态、景观提升、旅游产业、智慧水务等五大民生补短板工程,促进“洪水、涝水、污水”共治与“山美、水美、城美”融合。2020年,水利部水规总院以南平为样本编制的《水美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导则》出台,为全国水美城市建设提供依据与支撑。(完)